在中国丰富的成语宝库中,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。成语“口干舌燥”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口渴的状态,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一、成语解释

口干舌燥:形容口渴得厉害,舌头都干了。常用来形容因长时间说话或天气炎热等原因导致的极度口渴状态。
二、成语典故
“口干舌燥”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《左传》中。《左传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,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。其中有一段故事,讲述了晋国的名臣赵盾在一次外交活动中,因为长时间的辩论和讲话,导致口干舌燥的情景。
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2年,晋国和楚国在城濮进行了一场大战。战后,晋国的名臣赵盾奉命前往楚国进行外交谈判,以缓和两国的紧张关系。谈判过程中,赵盾与楚国的使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,双方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由于辩论时间过长,赵盾口干舌燥,几乎说不出话来。

这段故事在《左传》中有如下记载:“赵盾与楚使辩论,口干舌燥,几不能言。”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赵盾在长时间辩论后的疲惫和口渴状态,形象地表现了“口干舌燥”的含义。
三、成语的现代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口干舌燥”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:
1. 形容口渴:例如,天气炎热时,人们常常会说:“天气太热了,我口干舌燥,需要喝水。”
2. 形容因长时间说话而口渴:例如,教师在课堂上连续讲课几个小时后,可能会说:“我今天讲了太久,现在口干舌燥,需要休息一下。”
3. 形容因紧张或焦虑而口渴:例如,有人在紧张的面试或演讲前,可能会说:“我太紧张了,现在口干舌燥,连话都说不出来。”
四、成语的引申意义
“口干舌燥”除了字面意义外,还常常被引申为形容人在某种情境下极度疲劳或疲惫不堪。例如,一个人在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后,可能会说:“我今天工作了一整天,现在口干舌燥,累得不行。”
五、相关成语
1. 唇焦舌敝:形容口渴得厉害,嘴唇都干裂了。与“口干舌燥”意思相近,但更加形象。
2. 唇焦口燥:形容口渴得厉害,嘴唇都干裂了。与“口干舌燥”意思相近,但更加形象。
3. 口燥舌干:形容口渴得厉害,舌头都干了。与“口干舌燥”意思相同,但词序不同。
六、
“口干舌燥”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口渴的状态,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通过了解其典故和现代应用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。